圈里圈外的朋友都说,华山老师没有画家“气”。大概是说他既没有长发披肩的艺术范儿,也没有自以为是的高身价,平和淡然。他低头画自己的画,谁喜欢他的画,挥笔画成一两幅,拿走就是,不好意思白拿的,也绝对买得起,买到了肯定心中窃喜。 也因此,在沧州,华山老师这个“草根”画家,人缘画缘却是极好的,十分受人敬重。 华山老师姓李,今年53岁,别号颐和轩主。在绿博园西侧民意花卉门口,开了个百十平方米的画室。边喝茶,边听他讲他的画缘,他对绘画的理解,对传统文化的认识。话语之间,不时像个青年人一样慷慨激昂一番,与他平时的谦和迥然不同,展露性情爽直的另一面。 他生在献县四十八村,绘画算是祖传的手艺。老爷爷就是位画师,常在寺庙等处画壁画。据说,张之洞去世,后人召集各地画师照着小照为他画大像,老先生被选中,画得十分逼真。画虽画得好,却义务助工,不要报酬,只因仰慕这位乡邦名人。张家后人感恩,每年都送来三车麦子,持续多年,直到土改前才作罢。 李华山从小跟在县评剧团画布景的大伯学画,1984年被推荐到河间梆子团当美工。在和平礼堂,可着台口大的布景,高一丈八,长三丈六,得绷在二楼的外沿,连在一起画。画完了,他独出心裁,把部分掏空,天幕灯光一打,立体空间效果出来了,花池、长廊、女墙、月亮门、大树,栩栩如生,如入其境。 第一天演《拜月记》,这新奇的布景博得满堂彩。后来,《夜明珠》的舞美设计,还获了个省二等奖。奖品是一本《美术辞典》,让他爱不释手。后来,戏剧冷落了,他回到献县,在工艺提花织物厂搞设计。厂里的产品都是出口的,工艺要求很高,开始,厂长不看好这个穿条红裤子的年轻人,可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看法。厂里接了一个单,是从美国发来样品的披肩,结构复杂,到北京找到最权威的专家,说做不成,别说三层三色,三层你们也做不了,技术力量达不到。想不到,李华山鼓捣了一个月零八天,掉了十斤肉,就真织出来了。再到北京,专家十分意外,喊他李师傅,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为他庆贺。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小伙子有才,不知道的是,他把一本《高等院校纺织教程》翻了多少遍。 然后,省纺织总公司的工艺创新、图案评比,他就不断拿奖。再后来,离开了献县,来到沧州,跑业务、做买卖,为生计蛮拼的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起早贪黑忙,很久都不知道家里的房子外墙是什么颜色的。 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为朋友画了一幅二三十米的长卷,叫作《宏祥瑞风图》,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华北的千里平原,从江南的秀丽山川到海南的南天一柱,从黄河长江到长城泰山,一边创作,一边在心中无数次地亲近着祖国的大好河山。画作完成了,一颗心却再也收不住了。他才发现,生活的艰辛,没有把自己对绘画的那份热爱消磨掉,只需一个契机,就像惊蛰之时,一声春雷,就把冬眠的蛰虫唤醒了。 当他弃商重拾画笔,母亲不无担心:孩子,靠画画,能吃上饭么?他画了一年,画了不少,也卖了不少,其中一幅大幅山水卖了一万四千元,这让老人稍稍放了心。那是2008年。 原本外向活络的性格,他却耐得寂寞。读书写字画画,成了他的生活全部。书读百遍,其意自现;反复临帖一段时间,又感觉奥妙无穷;画画,越画越能体会出很多东西。他笑说,干一行爱一行。 苦练,进修,十年之后,在“废画三千”的磨炼中,在潜移默化的体悟中,他的绘画技法精进。技法之外,他悟画,也悟生活,心不再起伏不定,不再彷徨迷茫,越来越静,“半个出家人”的心态,让他专注并且投入;同时,一路认识许多老师,让他受益无穷,朋友们的认可,也让他越来越有信心。 他勤奋,阳光,热爱生活。他画菊,画兰,画牡丹,画梅花,一幅幅小品气韵生动,清雅素朴,透着一股举手可触的生活气息,自成风格。但他最爱的,还是画山水。心有丘壑,心若水流,也宏阔,也温柔,也生动,也高妙,心灵得到净化,得到升华,变得无忧,无惧,无染,生活就充满了诗意美感。这一切感觉,落在水墨上,干湿浓淡,勾皴点染,笔笔相生,就有了千姿百态,气象万千。 中国画是画家心中的画。花鸟人物,画的是趣味,山水画,画的是意韵。李华山喜欢行走山川,见到山就莫名兴奋,无比崇拜与敬畏。将山河纳于心中,气韵在笔端流淌,便呈现了大格局、大气象。画由心生,画画常带给他惊喜,让他遇见更好的自己。 这些年,得心应手的画画了上千张,卖的不如送的多,他内心安然。他说,书画不是牟取暴利的东西,不必急功近利,炒作自己。你只管画好自己的画就好。在画室里是他最幸福的时光,他说这是制造快乐制造美的地方。所以他愿意分享。对于金钱他很淡然,他认为,精神生活的追求丰富,内心才能产生美感;满足感,是从内心发出的会意的微笑。 在他的认知里,书画不只是一种技法,而是一种最中国的文化,一种东方智慧。书画家就像是一粒种子,影响周围的人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热爱,尤其是影响青年人。艺术属于大众,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它,才能传播,传承,才能创新,才能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,走向世界。 河北电视台“跟着画家去旅行”,请他去做节目,他又举荐了沧州多位画家上节目,推广沧州文化责无旁贷,也是胸怀气度。他说,在人们越来越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,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。我愿做那粒种子。 |
|Archiver|手机版|沧州之窗网
( 冀ICP备13011500号-1 )
GMT+8, 2018-4-27 06:51 , Processed in 0.229352 second(s), 48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